公司新闻 展会活动 热门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产品知识

什么是精密测量

发布时间:2024-10-25
分享:

背景介绍


一件制造完成后的产品是否满足设计的几何精度要求,通常有以下几种判断方式。(1)测量:是以确定被测对象的量值为目的的全部操作。在这一操作过程中,将被测对象与复现测量单位的标准量进行比较,并以被测量与单位量的比值及其准确度表达测量结果。例如用游标卡尺对一轴径的测量,就是将被对象(轴的直径)用特定测量方法(用游标卡尺测量)与长度单位(毫米)相比较。若其比值为30.52,准确度为±0.03mm,则测量结果可表达为(30.52±0.03)mm。任何测量过程都包含:测量对象、计量单位、测量方法和测量误差等四个要素。 (2)测试:是指具有试验性质的测量。也可理解为试验和测量的全过程 。(3)检验:是判断被测物理量是否合格(在规定范围内)的过程,一般来说就是确定产品是否满足设计要求的过程,即判断产品合格性的过程,通常不一定要求测出具体值。因此检验也可理解为不要求知道具体值的测量。(4)计量:为实现测量单位的统一和量值准确可靠的测量 。


测量基准


测量基准是复现和保存计量单位并具有规定计量单位特性的计量器具。在几何量计量领域内,测量基准可分为长度基准和角度基准两类。 (1)长度基准:1983年第十七届国际计量大会根据国际计量委员会的报告,批准了米的新定义:即“一米是光在真空中在1/299 792 458秒时间间隔内的行程”。根据米的定义建立的国家基准、副基准和工作基准,一般都不能在生产中直接用于对零件进行测量。为了确保量值的合理和统一,必须按《国家计量检定系统》的规定,将具有最高计量特性的国家基准逐级进行传递,直至用于对产品进行测量的各种测量器具。 (2) 角度基准:角度量与长度量不同。由于常用角度单位(度)是由圆周角定义的,即圆周角等于360°,而弧度与度、分、秒又有确定的换算关系,因此无需建立角度的自然基准。 


测量方法


1、根据获得测量结果的不同方式可分为: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从测量器具的读数装置上直接得到被测量的数值或对标准值的偏差称直接测量。如用游标卡尺、外径千分尺测量轴径等。通过测量与被测量有一定函数关系的量,根据已知的函数关系式求得被测量的测量称为间接测量。如通过测量一圆弧相应的弓高和弦长而得到其圆弧半径的实际值。 2、绝对测量和相对测量:测量器具的示值直接反映被测量量值的测量为绝对测量。用游标卡尺、外径千分尺测量轴径是绝对测量。将被测量与一个标准量值进行比较得到两者差值的测量为相对测量。如用内径百分表测量孔径为相对测量。 3、接触测量和非接触测量:测量器具的测头与被测件表面接触并有机械作用的测力存在的测量为接触测量。如用光切法显微镜测量表面粗糙度即属于非接触测量。 4、单项测量和综合测量:对个别的、彼此没有联系的某一单项参数的测量称为单项测量。同时测量个零件的多个参数及其综合影响的测量。用测量器具分别测出螺纹的中径、半角及螺距属单项测量;而用螺纹量规的通端检测螺纹则属综合测量。 5、被动测量和主动测量:产品加工完成后的测量为被动测量;正在加工过程中的测量为主动测量。被动测量只能发现和挑出不合格品。而主动测量可通过其测得值的反馈,控制设备的加工过程,预防和杜绝不合格品的产生。


测量误差


误差定义

由于测量过程的不完善而产生的测量误差,将导致测得值的分散入不确定。因此,在测量过程中,正确分析测量误差的性质及其产生的原因,对测得值进行必要的数据处理,获得满足一定要求的置信水平的测量结果,是十分重要的。 测量误差定义:被测量的测得值x与其真值x 0之差,即:△= x -x 0 由于真值是不可能确切获得的,因而上述善于测量误差的定义也是理想要概念。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将比被测量值的可信度(精度)更高的值,作为其当前测量值的“真值” [2]。


误差来源

测量误差主要由测量器具、测量方法、测量环境和测量人员等方面因素产生。(1)测量器具:测量器具设计中存在的原理误差,如杠杆机构、阿贝误差等。制造和装配过程中的误差也会引起其示值误差的产生。例如刻线尺的制造误差、量块制造与检定误差、表盘的刻制与装配偏心、光学系统的放大倍数误差、齿轮分度误差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基准件的误差,如刻线尺和量块的误差,它是测量器具误差的主要来源。 (2)测量方法:间接测量法中因采用近似的函数关系原理而产生的误差或多个数据经过计算后的误差累积。(3)测量环境:测量环境主要包括温度、气压、湿度、振动、空气质量等因素。在一般测量过程中,温度是最重要的因素。测量温度对标准温度(+20℃)的偏离、测量过程中温度的变化以及测量器具与被测件的温差等都将产生测量误差。 [2](4)测量人员:测量人员引起的误差主要有视差、估读误差、调整误差等引起,它的大小取决于测量人员的操作技术和其它主观因素。 


误差分类

测量误差按其产生的原因、出现的规律、及其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可以分为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和粗大误差。 (1)系统误差:在规定条件下,绝对值和符号保持不变或按某一确定规律变化的误差,称为系统误差。其中绝对值和符号不变的系统误差为定值系统误差,按一定规律变化的系统误差为变值系统误差。如量块的误差、刻线尺的误差、度盘偏心的误差。系统误差大部分能通过修正值或找出其变化规律后加以消除。 (2)随机误差:在规定条件下,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的方式变化的误差,称为随机误差。就某一次测量而言,随机误差的出现无规律可循,因而无法消除。但若进行多次等精度重复测量,则与其它随机事件一样具有统计规律的基本特性,可以通过分析,估算出随机误差值的范围。随机误差主要由温度波动、测量力变化、测量器具传动机构不稳、视差等各种随机因素造成,虽然无法消除,但只要认真、仔细地分析产生的原因,还是能减少其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3)粗大误差:明显超出规定条件下预期的误差,称为粗大误差。粗大误差是由某种非正常的原因造成的。  


数据后处理


在修正了已定系统误差和剔除了粗大误差以后,测得值中仍含有随机误差和部分系统误差,还需估算其测量误差的大小,评定测得值的不确定度,知道测得值及该测得值的变化范围(可信程度),才能获得完整的测量结果。 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用标准偏差表示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称为标准不确定度,按照评定方法不同,它可分为两类:用对一系列重复观测值进行统计分析以计算标准不确定度的方法,称为A类评定;用不同于统计分析的其他方法来评定标准不确定度,称为B类评定。A类评定:由统计理论可知,随机变量期望值的最佳估计值是n次测得值xi的算术平均值x 。 x = ∑ x i∕n 该组测得值的标准差的估算值S为 S=√∑(x i-x )2∕(n-1)=√∑ui2∕(n-1) 若以其算术平均值作为结果时,其标准不确定度为 S _ X = S∕√n 测量结果可表达为 x = x ±S _ X 。 B类评定:在多数实际测量工作中,不能或不需进行多次重复测量,则其不确定度只能用非统计分析的方法进行B类评定。 B类评定需要依据有关的资料作出科学的判断。这些资料的来源有:以前的测量数据,测量器具的产品说明书,检定证书,技术手册等。如由产品说明书查得某测量器具的不确定度为6μm,若期望得到按正态分布规律中3倍标准差的置信水准(99.73﹪),则按B类评定时标准不确定度应取u = 6/3 =2μm。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估算:测量过程中一般都会有多个独立的误差源共同对测量的不确定度产生影响,因测量方法的不同,各误差源的影响程度也不相同。 各误差源标准不确定度的合成按测量方法的不同可分为以下两类: ①直接测量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取各类独立误差源的标准不确定度的平方和的正平方根,即 u=√∑u i2 + ∑uj2 ②间接测量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间接测量时,测量结果需经各间接测量值按事先设计好的函数关系计算后求得。由于各间接测量值的标准不确定度对测量结果的影响程度不同,在估算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时,要先分别对函数中各测量值求偏导数,算出其不确定度的传播系数。各测量值的标准不确定度乘以相应的传播系数后,取平方和的正平方根得到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

相关文章